<button id="8fh4y"><object id="8fh4y"></object></button>
      <th id="8fh4y"></th>
      1. <button id="8fh4y"><mark id="8fh4y"></mark></button>
      2. 歡迎訪問甘肅經濟信息網!
        酒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綱要
        • 時間:2009-05-06
        • 點擊:4629
        • 來源:
        序 言
           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承接東部產業梯次轉移,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具有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
           為了牢牢把握國家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各次全會精神,深化對市情的認識,科學定位發展目標,突出發展重點,明確各項任務,動員一切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促進全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酒泉市委關于制定酒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特制定本總體規劃綱要。
           第一篇 基礎環境
           一、“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
           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我市“十五”計劃的全面完成,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健康協調發展,為"十一五"規劃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一)“十五”計劃目標順利實現,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十五”期間全市經濟總量不斷擴張,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44.12億元,超額完成計劃任務,年均增長11.9%。其中第一產業增長7.2%,第二產業增長14.4%,第三產業增長11.9%。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4730元,比計劃多增3130元。2005年財政收入達到12.83億元,年均增長11.8%。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地方財力的持續增長,為全市經濟社會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4:42:34調整為2005年的20:42:38。農業生產能力顯著提高,保持了糧食穩定增產,以發展特色農畜產品為主的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產業化步伐加快。2005年,在保護糧食播種面積64.71萬畝的基礎上,棉花、飼草、制種、葡萄、啤酒原料、蔬菜等優勢特色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20萬畝。工業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形成了10萬噸啤酒麥芽、400噸啤酒花浸膏、1萬噸番茄醬、5000噸脫水菜、10萬噸飼草、15萬噸面粉、20萬噸棉籽、5萬噸棉花、10萬錠紡紗、5萬噸乳制品、5萬頭肉牛和50萬只肉羊生產加工屠宰能力。工業企業效益逐步改善,2005年實現利稅6.8億元,比"九五"末增加6.23倍。旅游業得到較快發展,"十五"期間完成旅游收入28.6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5.65倍,五年累計接待中外游客546.75萬人次,比"九五"時期增加520萬人次。服務業實力不斷壯大,第三產業門類不斷拓展,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
           (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十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7.8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189.87億元。重點圍繞交通、水利、能源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新建酒航、清嘉、安敦、雙石、嘉玉赤等等級公路和縣鄉道路1157公里;完成鴛鴦、黨河、雙塔、榆林河、赤峽、解放村等水庫除險加固和鴛鴦、黨河、雙塔三灌區配套改造工程;建成六縣市城區供水、三市污水處理、肅州區集中供熱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22.6萬噸、污水處理能力7.7萬噸、垃圾處理能力150噸,人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的矛盾得到緩解。城鎮規模逐步擴大,全市城鎮化水平由2000年的50.54%提高到2005年的52.76%。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加強,完成退耕還林3.13萬公頃、治沙造林0.87萬公頃、農田防護林0.53萬公頃、經濟林0.72萬公頃、封沙育林育草6.3萬公頃、綠色通道1600公里,新增自然保護區175.2萬公頃,森林總面積達到3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87%,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四)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全市原262戶城市工商企業基本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初步確立了市場競爭主體地位和以業主制、公司制為主要形式的管理體制,以規模較大的企業集團為骨干、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體,各類企業競相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80%以上的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改制轉企,成為市場競爭主體。農業稅費、糧食、棉花流通體制和供銷社改革穩步推進。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以招商、洽談為主要形式的會展經濟促進了對外開放。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取得外貿進出口自營權企業達到68戶,市場拓展到日本、韓國、俄羅斯、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特色產品出口規模逐步擴大。2005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3195萬美元,利用外資規模達到1740萬美元。
           (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十五”期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795元,2005年達到9224元,年均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149元,2005年達到4465元,年均增長6.1%??萍脊芾?、推廣、研究機構發展到34個,“十五”期間共取得科研成果312項,全市取得職稱的各類技術人員1.6萬人。教學基礎設施大力改善,“兩基”成果得到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得到加強,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公共醫療衛生體系建設進展順利,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初步形成,城鄉衛生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多層次的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障體系初步建立。郵電通訊業飛速發展,數字微波、程控交換、移動通信覆蓋全市城鄉,郵政網絡通達各鄉(鎮),電話普及率達到56.6部/百人。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5.3%和9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了7‰以內。扶貧開發成績顯著,2005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3萬人。
           二、“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央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強和諧社會建設,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市提供了加快發展的現實機遇。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政策,為我市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事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擴大城鄉居民消費,帶來重大的發展機遇。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為我市發揮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將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的動力。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重組步伐加快,為我市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參與區域和國際合作提供了更大空間。
           酒泉作為全省“一肩挑兩頭”發展戰略的重要一極,具備“北進南出,東拓西展”發展優勢,初具區域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地位,形成了堅實的區域經濟增長極核。市委、市政府以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加快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產業化發展戰略,實施全民創業工程,富民強市的各項政策措施全面啟動和落實,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發展水平不高、結構不合理,發展后勁不強;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市場化進程緩慢,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資源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公共服務水平較低,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增大等矛盾和問題,需要下大氣力,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第二篇 目標任務
           三、“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仍處在擴大投資、夯實基礎、改善環境、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工業強市和項目帶動戰略,堅持實施全民創業工程,全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和信息化建設,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為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良好基礎。
           (二)主要目標
           經濟總量:確保實現經濟兩位數增長,力爭到“十一五”末,全市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礎上翻一番,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6000元以上。
           結構調整: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重大突破,初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和較為合理的產業結構。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45:42。
           資源環境: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提高水資源和生態環境對經濟的承載能力。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力爭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人民生活: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5000元,年均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6000元(不包括移民),年均增長6.5%,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社會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繼續鞏固“兩基”成果,九年義務教育各項指標達到部頒標準以上,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學前教育,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0%以上,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城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農村醫療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
           民主法制: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社會文明共同進步,民族團結進一步增強,社會更加和諧。
           四、“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
           (一)夯實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把爭取國家支持、政策引導和自力更生有機結合,繼續加強以生態、資源、水利、交通為重點的基礎環境建設。
           1、生態:堅持生態立市戰略,保護與建設并舉,“南護水源,中建綠洲,北拒風沙”,切實搞好沿山干旱地區水土保持,努力加強中部綠洲地區生態建設,認真落實荒漠草原地區生態治理措施。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與保護監管,繼續實施天然荒漠植被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三北防護林、生態公益林、防風治沙、荒灘造林、封灘育林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工程,“十一五”期間完成人工造林30萬畝、封灘育林育草360萬畝、退牧還草2000萬畝。繼續鞏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良好態勢,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促使生態環境建設這一長期戰略任務在“十一五”期間取得較大進展。
           2、資源:緊緊抓住國家加快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推進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和資源中心西移的有利時機,加快轄區內礦產資源勘探詳查。拓寬資源利用渠道,充分利用周邊地區及國外資源,開展礦產資源開發的國際國內合作,擴大資源供應來源,實現資源互補互利。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加強共生、伴生和低品位礦石、尾礦的綜合開發和再利用,實現綜合勘查、綜合開發、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
           3、水利:以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節水效益為目標,搞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加大節水和水資源循環利用力度,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建立和完善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力求取得階段性成果。實施疏勒河、黑河、黨河、討賴河等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加快“引哈濟黨”工程前期工作進度,爭取開工建設洪臨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加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型灌區水利骨干工程改造力度;全面實施滴灌、微灌和低壓管灌為主的節水改造工程,“十一五”期間農業節水灌溉面積擴大到100萬畝以上。
           4、交通:以構建全市立體交通運輸體系為目標,繼續完善交通基礎設施主構架,提高干線通過能力和網架通達深度,優化交通結構,提升通行質量,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鐵路以開發資源和拓展市場為目標構架路網,完成敦煌鐵路建設,開工建設酒策鐵路,積極促成蘭新鐵路嘉峪關至疏勒河段提速改造、敦格鐵路和臨哈鐵路建設;公路以優化結構和提升等級為重點完善路網,完成嘉安、安敦高等級公路建設,積極協調爭取建設S314線阿克塞至芨芨臺二級公路、G215線柳園至當金山口二級公路、G312線安西至猩猩峽高速公路和酒泉至航天城二級公路等項目,積極創造條件改造新建農村公路6000公里;航空以改造場站和拓展航線為依托提升等級,擴建敦煌機場,建設敦煌國際空港,發展軍民聯航,促進鼎新機場和下河清機場民航班機擴大運載能力。
           (二)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進程
           把發展工業作為培植財源、加快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為主線,以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為動力,堅持規模擴張與提高質量效益并重,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建立工業發展新框架,增強工業支撐能力,力爭“十一五”期間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0年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達到45%以上。
           1、加快發展能源工業。以建設能源強市為目標,積極構建水、煤、氣、風、光、核“六能”并舉、一體發展的格局。加快駝馬灘煤田和蒙古國等境內外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建成酒泉60萬千瓦熱電聯供項目,長遠規劃發展120萬千瓦;充分開發利用風光清潔能源,確保風電裝機容量50萬千瓦,力爭達到100萬千瓦,長遠規劃發展300萬千瓦,完成13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力求在風光互補利用上創新突破;因地制宜發展小水電,新增裝機容量10萬千瓦,累計達到30萬千瓦;尋機建設核電站,擴大燃氣發電規模,千方百計促成玉門油田加工能力擴大至500萬噸,積極爭取國家原油戰略儲備庫在我市布點建設。
           2、做大做強礦產品加工業。以發展集約化、產品多元化為目標,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快區域礦產資源勘探詳查,強化資源開發規劃,合理配置資源,整合生產要素,延伸產業加工增值鏈。力爭到“十一五”末全市形成10萬噸甲醇、10萬噸石棉尾礦處理、100萬噸生鐵冶煉、200萬噸鐵精粉、20萬噸硅鐵、2萬噸電解鉛、6000噸五氧化二釩、3000公斤黃金、60萬噸焦炭等生產能力。
           3、做精做深農副產品加工業。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提高集約化水平,擴大生產規模,形成40萬錠棉紡、10萬噸種子、30萬噸優質牧草、15萬噸啤酒原料、1萬噸L-乳酸、5萬噸番茄醬、10萬噸脫水蔬菜、10萬噸乳制品、10萬噸肉類等加工能力,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70%以上。
           4、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以項目為載體,以市場為導向,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擴大和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和水平,發展有優勢、有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在現代農業、新材料、生物技術、資源綜合利用、ERP(企業資源規劃系統)等領域實現新突破,擴大麥綠素、真空凍干蔬菜、果蔬粉、酒花浸膏、卵磷脂、苦參素、制種辣椒和番茄廢棄物紅色素、節水材料等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生產規模。
           5、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突出重點企業的生產優勢,努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以市場為依托,積極發展種子加工機械、農牧業作業機械、石油鉆采設備、石棉加工機械、硅材料電池組件、電機、風機配件、不銹鋼制成品、鋼構件等加工制造業。
           (三)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首要內容,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積極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以工業化思維和系統工程的方法謀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堅持建大龍頭、創大品牌、帶大基地、興大產業、占大市場,重點支持機制好、與農戶利益關系密切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在穩定提高糧食單產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發展80萬畝優質棉、30萬畝制種、10萬畝葡萄、35萬畝優質牧草、30萬畝瓜菜、15萬畝啤酒原料、5萬頭奶牛、25萬頭肉牛、700萬只肉羊、100萬頭生豬、1000萬只雞等產業基地,擴大蔬菜、中藥材、花卉、孜然、蜜瓜、優質果品等特色農產品生產規模。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發展機制,積極引導農業生產向相對集中、連片開發的方向發展。
           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日光溫室、有機無土栽培、胚胎移植、凍精授配、高原鹽堿水域養殖等農牧漁業科學技術,依靠科技創新,努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加強農業發展配套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服務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大力培育各類中介服務組織,發揮技術、信息、銷售等方面的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機械化。積極扶持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及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促進農業資源向優勢產業和優勢龍頭企業集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3、加快新型農民培養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通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組織實施好農民工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力爭在“十一五”期間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覆蓋面達到80%。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產業結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調整農村中小企業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加快技術進步和體制創新,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務領域,積極引導鼓勵農民工進城創業,成為產業大軍,通過發展二、三產業提高致富能力。加大政策、資金、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引導和支持,完善對農民工的信息服務。力爭"十一五"末全市農村勞動力輸轉達到10萬人次。
           4、大力改善農村基礎條件。加強農村村莊規劃建設,實施"十鎮百村百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工程,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小康村和農村小康住宅建設。抓好農村電網改造的后續工程,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積極推廣沼氣、秸桿燃氣等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加大農村科教文衛和政法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現60%以上行政村通油路。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積極扶持較少人口少數民族發展,加大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引導和支持力度,加快移民脫貧致富步伐。力爭到“十一五”末全市50%的農戶達到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標準,牧民全部實現集中定居,50%的農村集鎮、村、組初步達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標準。
           (四)積極推進城市化發展戰略
           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酒嘉省域次中心城市的要求,推進城鎮體系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聚集力和輻射帶動力。力爭“十一五”末城市化率達到60%以上。
           1、進一步完善城鎮體系。以城市群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科學規劃和建設城市,認真組織實施城市化發展綱要,按照區域特色鮮明、基礎設施配套、產業結構合理的要求,完善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專業規劃,建立中心城市、縣城和建制鎮三個層次的城鎮體系。重點扶持清水、總寨、西洞、航天、中東、赤金、花海、三道溝、柳園、轉渠口、馬鬃山鎮等一批基礎較好的小城鎮,走中心城市帶動,小城鎮功能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城市化發展道路。
           2、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樹立城市建設精品意識、品牌意識、環境意識和文化意識,認真組織實施城市道路、公交、供熱、供氣、供排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綠化、亮化、美化和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住宅產業,建立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為一體的住宅供應保障體系,力爭"十一五"期間建設經濟適用房100萬平方米以上,建成廉租住房15萬平方米。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展到90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75%以上,燃氣普及率達到90%,城市水質、大氣、噪聲環境達到功能區劃標準,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酒泉城區以建設河西旅游商貿中心和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加快新城區開發建設,積極推進老城區改造,精心規劃建設好北大河防洪固沙生態文化旅游景觀區,提高中心城市的聚集效能和輻射帶動力。
           3、加快發展城市基礎產業。以城市基礎產業為支撐推進城市建設。加快各類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重點扶持建設酒泉高新技術工業園區,謀劃發展重載工業園,不斷提升園區的承載聚集力和輻射帶動力,使園區成為產業合理布局、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依托現有優勢企業和重大項目,以園區為載體,促進以產業鏈延伸和相關產業配套為主的產業聚集。積極引導各類重點項目向園區集中,培育形成農副產品加工、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礦產品加工貿易、石棉工業等產業集群。
           (五)著力發展旅游支柱產業
           把旅游業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來抓,以“挖掘開發旅游資源、配套提升設施服務、宣傳促銷擴大市場”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優勢,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強“敦煌飛天”和“酒泉航天”兩大品牌,把酒泉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力爭到“十一五”末,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達到10%以上。
           1、依托品牌優勢,打造精品產品。以“飛天”、“航天”優勢品牌為依托,著力打造西漢酒泉勝跡、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鳴沙山月牙泉、陽關玉門關、榆林窟、白馬塔、鎖陽城、橋灣城、西涼古都、吾艾斯墓、天外天太空城、透明夢柯冰川、肩水金關、伊塘湖、鴛鴦湖渡假村等一批精品旅游景點景區,塑造"飛天之都"旅游目的地形象。積極開展石窟藝術、大漠風光、冰川雪域、民族風情、探險狩獵、生態觀光、農家休閑渡假等特色旅游,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線路。
           2、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水平。加快敦煌國際旅游城建設和旅游景點之間的通道建設,完成石包城至透明夢柯冰川旅游公路,提升通往玉門關等主要景區的道路等級,積極發展旅游專列和旅游包機服務,改善旅游交通條件。調整賓館結構,完善配套設施,改善綜合服務,提高接待水平,擴大接待總量。引導民間資本投資發展旅游事業,鼓勵投資者興建大型旅游游樂設施。發揮旅行社的龍頭作用,支持旅游服務向集團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
           3、加強宣傳促銷,擴大旅游市場。充分利用各種傳媒和節會等直接、有力的宣傳促銷機會及現代化手段,加強旅游宣傳促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宣傳區域旅游整體形象與宣傳精品景點線路相結合,宣傳促銷與項目開發、線路推廣同步進行,做大國內旅游,拓展入境旅游,發展出境旅游。鼓勵區域聯合,加強與國內外及周邊地區旅游界的合作,建立聯合促銷網絡,大力開發旅游商品,不斷擴大旅游市場。
           (六)努力實施全民創業工程
           以“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為指導方針,以市場引導、政府調控、全民參與為基本原則,最廣泛地動員社會全體成員,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的創業激情,最大程度地激活民間資本,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1、放寬市場準入。消除政策和體制障礙,積極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環境。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行業和領域,大力提倡非公資本投資辦學、創辦醫療機構、發展文化事業、建設經營文體場館、開發旅游景點等。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和公有制社會事業單位的改組改制。
           2、加強扶持引導。把鼓勵、引導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先地位,將非公有制經濟重大項目列入相關規劃大力扶持。強化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政策引導和服務,為非公經濟發展創造良好條件。鼓勵各金融機構從非公有制經濟特點出發,開展面向非公經濟的金融產品創新,完善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各種形式的聯合、兼并組建企業集團,形成聯合優勢,發展優勢產業,不斷提升非公有制企業自身素質,不斷擴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規模。
           (七)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面向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推進對外開放。
           1、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繼續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開放帶動戰略,全力組織實施北部資源戰略和南部市場戰略,建設資源北進和產品南出通道。加快敦煌國際航空港建設,積極推進馬鬃山口岸復關和策克口岸貨物中轉基地建設,酒泉海關開關運行。進一步加強與名城、名校、名企的經濟技術合作,加強與周邊大中型企業的協作聯合,實現互利雙贏。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努力拓寬渠道,在資金、技術、人才引進上取得更大成效。努力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有重點地扶持創辦一批出口產品基地和創匯企業,擴大外貿出口規模。力爭“十一五”時期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總額年均增長10%。
           2、健全市場體系。繼續發展商品市場,大力發展要素市場,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公平競爭。通過以大做強、扶優做強、聯大做強,培育壯大一批具有較強區域經濟輻射力的專業市場。集中力量建設工業品、農副特色產品、建筑建材、機械設備、汽車、生活用品、小商品等各類專業批發零售市場,加快酒嘉物流中心、道路運輸信息中心的建設。把要素市場作為培育現代市場體系的重點,積極建設資本市場、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完善優化現代市場體系。
           3、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發揮服務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服務群眾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經營管理方式,發展壯大服務業。繼續發展大型超市、連鎖經營、加盟經營、營銷代理、配送中心、便利店等新型商貿流通業態;培育以區域性大中型客運集團和貨運中心為主的運輸服務業;大力發展餐飲業;適應居民生活發展的新需求,發展各種形式的便民利民社區服務業;規范行業準入和服務行為,發展金融保險服務業和咨詢評估、會計審計、工程設計、廣告和市場信息等中介服務業。
           (八)繼續推進各項改革
           堅持以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進一步強化改革意識,突出改革重點,加大改革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啟動農墾、糧食、流通和公路交通體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成效。通過改革優化發展環境,創造發展優勢,提供發展動力。
           1、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對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經營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根據自愿、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以農村土地市場化購買、土地使用權入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等多種方式,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效益。繼續深化農村供銷社改革,積極推進信用社改革,健全市場機制,壯大資金實力,強化服務功能。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制度,實現城鄉居民社會權利平等待遇。推進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城鄉統一、勞動者平等就業和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
           2、深化工商企業和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改革。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總體要求,促使改制企業進一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在外塑形象、內活機制、增強發展能力上狠下功夫。全面完成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改革,培育市場競爭主體。按照全省統一安排,做好農墾、糧食、流通、公路交通管理等領域的國有企業改革準備。
           3、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堅持以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科學界定單位職能為目標,加快城市公用事業單位改革步伐。對供水、供熱、排污、市政工程、市場服務、旅游接待、環境衛生等具備市場化條件的非壟斷經營性事業單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承擔社會公益職能的事業單位,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和行業要求,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用人機制和激勵機制,不斷增強發展活力。
           4、全面落實財稅和投資體制改革。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財政體制,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推進預算管理監督制度改革。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和投資自主權,規范政府投資行為,健全政府投資決策責任制,全面落實核準制、備案制,積極推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
           5、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將社會保障擴大到各種所有制企業和進城務工及落戶的外來人口。逐步建立農村養老、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縣市區先行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積極發展城鄉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事業。支持殘疾人就業和康復事業的發展。加大財政預算社會保障支出比例,建立可靠穩定的社會保障基金的籌措機制和有效運營、嚴格管理機制。繼續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完善房屋產權交易市場,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范圍,落實各項政策。
           (九)大力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全力推進科教興市戰略,加快社會公共事業全面發展,積極擴大就業,努力創造公正公平的社會環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1、堅持優先發展教育,提高群眾文化素質。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建立結構合理、協調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體系。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發展模式,提高"兩基"教育整體水平和質量。逐步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規模,"十一五"末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90%;高等教育大眾化指標提高到30%左右。加快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重點抓好遠程教育中心、城鄉校園網建設工程。支持民族地區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辦好寄宿制學校。采取有效措施發展移民教育,使移民地區校舍、師資等辦學條件達到全市平均水平,鼓勵支持民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發展。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和培訓,針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建立和完善遍布城鄉、靈活開放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實用型人才。
           2、推進科技進步,努力提高創新能力。堅持科技創新,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機制。加大科技投入,積極扶持科研機構、科技推廣機構和企業引進、轉化、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積極創造發明、擁有專利技術。加強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力求在技術引進、轉化和再創新上有所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發展民營科技實體,完善科技推廣網絡,加強科技知識宣傳普及,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構筑科技創新平臺。
           3、推進信息化建設,努力提高經濟現代化水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國民經濟現代化為目的,緊緊圍繞信息資源開發,著力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努力推進全社會信息化進程。堅持把推動傳統產業升級作為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積極引導企業利用信息技術改進工藝流程、工藝裝備、生產條件,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建立企業資源規劃、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努力實現經營管理現代化。穩步推進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按照“網絡連鄉鎮,信息進萬家”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大力推廣“金塔模式”,積極解決信息化服務網絡向農戶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政務信息化建設步伐,以提高行政效能、改進政府管理、方便企業和公眾為要求,推行電子政務,完善政府公眾信息網絡,更好履行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發展電子商務,進一步加強信息通道建設,推進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
           4、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提高人民醫療保健水平。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服務網絡,突出縣級醫療衛生單位的龍頭作用,加強疾病控制機構、預防保健機構、傳染病區、急救體系以及采供血機構的建設,加強重大疾病防治和預防保健工作,加快婦幼保健服務體系的規范化建設。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村鄉鎮衛生院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增強診療手段,提高醫療水平,真正解決涉及城鄉居民切身利益的看病難、就醫貴問題。探索和推廣新型合作醫療等健康保障制度?!笆晃濉蹦┏擎傖t療保險覆蓋面達到40%,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90%。建立較為完善的傳播性疫病預警機制和應急方案,提高重大疫情預防、控制能力,健全公共衛生體系、衛生服務體系、衛生監督體系和多層的健康保障體系,確保公共衛生應急機制有效運行。
           5、積極發展文化廣電事業,提高群眾文化生活質量。把文化事業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全社會文化生活質量上,加強以維護公民文化權益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檔案館、青少年活動場所和農村鄉鎮文化站等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全面實現文化館、圖書館"兩館"達標,力爭90%的城市社區具備設施較為完善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加強以培育市場主體為核心的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完善多元化文化市場投入機制,建立文化市場監控管理系統,初步形成演出業、文化旅游業、藝術教育業、文化信息業、工藝美術品制造業六大文化產業基本框架。重視和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加快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進一步改善廣播電視基礎設施,今后三年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力爭農村基本普及有線電視,城市和有條件的農村廣播電視實現播出、傳輸、接收數字化,創造條件開發數字移動電視。
           6、大力發展體育事業,不斷增強全民體質。進一步完善體育設施,積極開辟群眾娛樂活動場所,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發展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建立有利于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的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中小學生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學校施標率鞏固在100%,適齡學生體育鍛煉達標率鞏固在98%。規劃建設市級標準體育場館,縣(市、區)建立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和帶固定看臺的燈光球場,鄉鎮建起文體站和標準籃球場,城鎮、社區建立社會體育指導站和200平方米以上的群眾健身活動場地。
           7、實施積極的就業再就業政策,切實保護弱勢群體。把擴大就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按照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完善和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措施,采取多種途徑和手段,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健全再就業資金投入機制和就業援助制度,加大政府對促進就業的資金投入力度,將一部分公共支出用于購買就業崗位,確保大齡人員和困難群體的再就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小企業和公益性事業,開發更多的就業崗位。支持骨干企業加速發展,擴大用工人數,減輕就業壓力。鼓勵發展非正規就業和彈性就業,鼓勵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靈活就業。切實做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提高就業的組織化程度,努力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加大保護就業弱勢群體的力度。嚴格執行和落實《勞動法》、《合同法》和《工會法》,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加強勞動監督和監察,規范企業用工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就業公平。切實關注和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建立積極的社會就業機制,有效控制失業率。繼續做好城鄉弱勢群體的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和社會福利工作,逐步完善城鄉特困群眾、農村“五保戶”、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和保障制度。
           8、落實計劃生育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繼續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移民和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積極推行優生優育,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育齡夫婦健康水平。加強縣、鄉計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動婦女兒童事業協調發展,關注老齡人口問題,促進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
           (十)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積極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1、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堅持和完善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證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建立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2、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突出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進一步做好"雙擁"工作,深入開展軍民共建活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大力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創建精神文明模范城市。
           3、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決貫徹執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積極推進依法治市進程。大力開展“平安酒泉”建設,堅持把穩定工作作為大事來抓,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深入開展禁毒專項斗爭和反邪教斗爭,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基層派出所、司法所、看守所、拘留所、強制戒毒所、人民法庭等公檢法司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政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水平,維護司法公正。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質。努力構建民主、法制、祥和、奮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三篇 保障機制
           五、實現“十一五”發展目標的保障機制
           (一)切實加強和改進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
           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鍵在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準確把握發展改革穩定大局,正確分析和判斷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善于謀劃和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重點,加強和改進對經濟社會重大事務的綜合協調。要強化規劃實施的組織保證,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切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培養健康向上的思想作風、嚴謹文明的生活作風和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確保各級領導干部勤廉從政,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努力將"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
           (二)加強規劃的組織實施
           酒泉市“十一五”總體規劃綱要,是黨中央明確提出堅持科學發展觀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形勢下,我市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指導全市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發展,都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對市情的認識,以發展為第一要務,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兩高舉一加強”和“兩抓兩放”的總體工作思路,堅定不移地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和全民創業工程,堅持從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方法,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保證“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施。加強專項規劃的修訂完善,認真搞好專項規劃與總體規劃的銜接工作。強化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建立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測、檢查、評估制度,針對規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保障規劃目標的實現。
           (三)強化政府在規劃實施中的職責
           “十一五”規劃的實施,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促使規劃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和目標的全面實現,是各級政府重要的職責。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合理區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的職能,綜合運用財政、投資、價格等政策機制和法律法規,按照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要求,積極引導和擴大社會消費,著力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能力,千方百計擴大投資規模,努力實現投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雙向拉動。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規范行政審批,簡化辦事程序,推行“一站式”服務,強化限時辦結、責任追究等制度,提高行政效能。
           (四)建立和完善創業發展的政策機制
           全民創業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為促進全市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組織實施好全民創業工程,對確?!笆晃濉币巹澞繕隧樌麑崿F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市上下要緊密配合,針對全民創業的市場準入、主體培育、政策優惠、資金扶持、戶籍管理等環節,全力落實各項支持創業發展的措施,努力形成“項目建設突飛猛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的發展局面,確?!?152”目標順利實現,推動“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
           (五)加強項目前期工作
           項目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和支撐。如期實現“十一五”發展規劃制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和市場主體原則,按照建設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要求,積極對接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結合全市資源開發和市場開拓情況,提前謀劃和儲備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大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充實和完善面向“十一五”乃至“十二五”時期的市級項目庫,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后勁。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項目前期工作的支持力度,市級項目前期工作經費在現有500萬元的基礎上,逐年有所增加,集中用于重大項目的考察論證、前期工作和項目庫建設。
           (六)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渠道
           “十一五”期間,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計劃達到590億元,籌措資金成為完成規劃任務的關鍵。要確保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切實擴大和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合理界定政府投資的范圍,健全政府投資項目決策機制,加強政府投資資金管理,加快建立市場化的融資機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券、借用國外貸款等方式融資,以股權融資、存量資產拍賣方式籌措資金。加快整合成立肅州區等農村合作銀行,積極引進國內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金融機構入駐我市,支持銀行和信托投資、金融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各類投資公司增加服務種類,增強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探索民間銀行生成發展的路子,以委托貸款、融資租賃、項目融資等方式啟動民間資金,鼓勵通過各種形式搭建項目與資金結合的平臺。
           發展藍圖已繪就,前景美好而廣闊,責任重大而光榮。全市各行各業各族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在中共酒泉市委領導下,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振奮精神,扎實工作,為實現酒泉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而努力奮斗!
        99精品国产在热2019一级毛片_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_一本一道中文字幕无码东京热_影音先锋中文字幕亚洲资源站

          <button id="8fh4y"><object id="8fh4y"></object></button>
          <th id="8fh4y"></th>
          1. <button id="8fh4y"><mark id="8fh4y"></mark></button>
          2.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